要進入財務自由之路,就要做到上一章所講的循環增長,即是財富不斷以向外轉的形式般增長。以最簡單的說字眼來表述,就是減少負債,並不斷建立資產。
首先要明白有錢人怎去定義資產,由於學校不會教授普通人財務知識,故大部分普通人沒有累積資產的概念,而只懂追求現金與現金差價。更甚的是,普通人亦不懂分甚麼是資產,往往被一些偽資產欺騙財富,得不償失。
簡單來說,資產就是持續產生正現金流的項目,亦可以是持績增值的項目,這增值要比貨幣貶值高,當然亦可以是現金流與增值同時出現。
雖然資產可以是正現金流或實質增長的項目,但當以實質增值去定義時,大部分人會與賺現金差價混為一談,並無視了持續增值的重要,以及忽略再投資的元素,所以不少致富書避免讀者誤用,故較少將此定義為資產。反之,當定義「資產」就是不斷產生現金流的項目時,不但容易理解,同時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能避免錯誤運用,而在執行上亦是較可取的。
但在現實中,情況往往較為複雜,並不能單以字面上去區分,更要仔細分析內裡的結構,因為不合符「資產」字眼的有可能產生更大的財富效果,而只是合符「資產」字眼的,亦可以是一個低回報,甚至實際上是貶值的項目。
--有現金流就是資產?--
例如,將資金投資政府通脹掛鉤債券,每半年派一次利息,利息等同通脹率,是「資產」嗎?是,因為不斷產生正現金流。不過,一個只能做到不被貨幣貶值,但財富沒有任何增長的項目,還能說是資產嗎?
同理,若只將現金存作定期,收取不足1%的利息,由於不斷有正現金流,字眼上的確是「資產」,但真相是財富實質上減少,即連購買力都保不住,還說甚麼資產。簡單來說,其項目的實質價值及現金流的實質價值在不斷減少的話,那就難以合符真正資產的定義。
例如上圖投資了$100萬在政府債券,利率1%,即每年收$10,000,由於派息定了往後每年相同,故在通脹前提下,幾年後收取的$10,000比今天的$10,000少。另外,到期後所歸還的是本金,即
不多不少$100萬,而幾年後的$100萬,當然比今天的$100萬貶值。所以圖中所顯示的實質價值不斷減少。
所以,要評估往往要仔細分析,才能尋找到真正令財富成長的項目,就算負現金亦可以是資產。
例如一個項目可能要在前期作較多的投資,每月要持續投入現金,即負現金流狀態,但當項目進入收成期時,不止不用再投資現金,往後更會一直產生可觀的正現金流,若果一開始就否定這是資產,那就太過表面化。當然,評估時要分析最初投入現金的多少,及其後產生的現金流是多少,並考慮當中的貨幣貶值因素,以及預期現金流的確定性。
--------------------------------------------
《財務自由行》教讀者如何一步步,達致財務自由。
由最基本的財富系統講起,再到現金與資產概念,並教你如何利用儲蓄,正確投資,令財富有效增值。並在合理時間,達至財務自由的境界。
這書已再版數次,在三聯商務大眾誠品等都可購買,由於現時部分書店已斷貨,如你找唔到,向書店職員查詢或訂購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