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富財經 Quamnet.com Logo
林子俊 Colin Lam
2019-06-13 09:10:00
港股20年對A股科創板的啟示

2018年4月30日,香港聯交所正式啟用新上市規則,放寬對同股不同權以及生物科技企業的上市限制。自此,香港引來了小米、美團和一眾知名生物科技企業。 一年後的2019年3月1日,上交所公佈了科創板股票交易特別規定,3月7日再發佈了《關於證券公司開通客戶科創板股票交易許可權的答記者問》,明確投資者適應性的安排和具體認證標準,國內興起了一波開通科創板許可權熱潮。 乍眼一看,內地科創板的設立和香港交易所改革無論是規則還是對投資者的要求都有所不同,但核心需求是一致的,就是在盡可能減少市場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為高新技術和具有未來潛力的企業增加一條融資管道,和投資者分享利益。縱觀港股20年的歷史,無論是制度演變還是市場的跌宕起伏,對內地市場未來的發展有一定參考意義。 香港創業板的推出是一次不太成功的複製 2018年香港交易所上市制度的改革被譽為“近二十年”最大的變化。往前追溯,上一次如此大規模的調整要數1999年11月25日聯交所推出的香港創業板(Growth Enterprise Market,簡稱GEM)。當時聯交所的設想是複製美國納斯達克,目標是給有增長潛力的新企業提供融資管道,新興科技企業是香港創業板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對於聯交所主機板市場來說,創業板具有更高的風險,主要供專業投資人士參與。香港創業板創立于互聯網高潮時期,此後逐步走向交易低迷的狀態,其後由於太多劣質公司上市,導致聯交所提高了上市的門檻。截至5月初,對標的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再創新高,儘管大部分企業均沒能實現盈利,卻也孵化了蘋果、臉書和亞馬遜等巨頭並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高新企業上市市場,而反觀香港的創業板,已經被邊緣化。 在2017年香港聯交所就上市規則改革對行業進行調查諮詢時,第一稿的規劃是和目前上海的設計類似,單獨創一個“創新主機板”和“創新初板”出來,後來才改為直接在主機板掛牌,但名字會多一個W或B來區分,投資者不需要額外申請資格即可直接購買。 目前來看,小米和美團作為中國具有規模的互聯網和智慧設備公司選擇在香港上市(雖然股價表現差強人意),近半年來上市的所有生物醫藥科技公司表現均高於招股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決策有一定前瞻性。相反,內地科創板採取單獨設板,提高投資者門檻的模式,有點類似創業板的味道。究竟誰能跑贏和獲得更多優質公司青睞,相信在未來2至3年就可以見分曉。 科技企業依然難跑出 1997年香港回歸,港股的組成結構發生了非常重大的改變。1998年恒生指數十大市值企業包括滙豐銀行、中移動、新鴻基地產、和記黃埔(已退市)、恒生銀行和中電控股等,主要分佈在地產、公用和電信類股份。 到了2008年,中石油成為了市值最大的股份,地產股和公用股絕跡,取代的是內資三大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與此同時,中國人壽和中國神華也進入榜單。 到了2018年,騰訊控股以大規模領先的市值成為恒指成分股“一哥”,中國平安超越了中國人壽進入榜單,滙豐控股以唯一一家外資行進入到了頭十大。 內地股市觀察,以上海證券交易所為例,頭十大市值企業除了茅臺和中石油、中石化外清一色為金融企業。即使把條件放寬到前20甚至前50大,國企背景的比例高達80%以上,屬於高新科技的企業幾乎沒有。 總結香港和內地交易所中市值最大的股份類型,不難得出中國內地企業(尤其是國企)占比越來越大,金融和石油等壟斷性行業的權重較高的特點。港股有騰訊、A股有茅臺,相對而言更像是個例,而並非趨勢。以香港經驗作為參考,除去騰訊之外,儘管有美團、小米、美圖和閱文等後發新秀,然而其業務模式和盈利仍需要時間觀察,不少公司還處於“拼命生存”的階段,上市後的股價表現差強人意,中型互聯網公司想要成為權重股,依然有很遠的距離。 展望A股科創板,由於科技行業的龍頭效應已經形成,即使入場門檻降低,在未來兩三年內,想要複製騰訊的成功,從小孵化出新的科技巨頭難度非常大。吸引阿裡巴巴、百度等巨頭以第二上市的方式回歸,仍是上海和港交所的重點突破方向。 未來A股潮流:機構參與比例增大 要對A股未來20年進行展望,機構化的趨勢是其中一個潮流。 港股並非一直是機構主導的市場,在2000年以前,本地個人參與者所占比例超過40%,99年的時候接近50%,隨後逐年下降至目前的少於20%;海外機構投資者常年維持在30%~40%水準;本地機構投資者則在20%~25%水準徘徊。參與者本身買賣從06年開始一直趨勢上升至目前超過20%,其主要是上市公司之間、券商自營交易等的交易。 整體而言, 港股在這20多年散戶參與少了一半,機構參與量明顯增加。發生這樣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是散戶投資虧損率太高,而專業機構的服務成熟化、費用降低增大了產品吸引力。從高淨值客戶財富管理需求轉型角度來看,香港已經是亞洲最大的基金管理市場。 港股通、科創板對投資者都有硬性的要求,其中50萬的門檻將超過90%的散戶拒之門外,想要合法地參加必須通過如科創板基金認購。可見中國內地股票市場在對外開放的把控上,更希望是機構和專業投資者參與,在可預期的未來,這一趨勢會延續。 誠然無論上證還是深證的交易量和參與客戶數均超越香港,香港的經驗也並不一定會在內地重演。然而作為全球最開放和成功的金融市場之一,港股依然有不少值得借鑒的地方。在過去20年裡,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內地企業和投資者對港股的影響越來越大,展望未來20年,港股在內地股票市場開放的互聯互通戰略中,依然可以扮演著規劃落地和試驗合作的最佳角色。 (注:筆者是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本人沒有持有上述股份) 文章原始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