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ORATION
股票代號:0939
市盈率:5倍
股息率:6.5%
每股股息:$0.43
市值:$16000億(H股)
業務類別:銀行業
集團主席:張金良
主要股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H股)(57.3%)
5年業績
年度:2020/2021/2022/2023/2024
收益(億人民幣):7140/7650/7580/7460/7280
利息淨收入(億人民幣):5760/6050/6430/6170/5900
盈利(億人民幣):2710/3030/3180/3290/3280
每股盈利(港元):1.26/1.45/1.44/1.44/1.40
每股股息(港元):0.39/0.45/0.44/0.44/0.43
ROE:11.8/12.2/11.7/11.3/10.5
--企業簡介--
中國建設銀行成立於1954年, 是中國大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總部設在北京。2005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於2007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601939),以市值計居全球上市銀行第五位。
建行在中國內地設有分支機構近15,000 個,擁約350 萬公司客戶、3 億個人客戶,另外在香港、新加坡、法蘭克福、東京、首爾、紐約、悉尼等地設有海外分行。
--業務平穩增長--
從建行的收益中,可見多年來保持平穩上升,就算經歷金融海嘯,亦沒有對其做成太大影響。建行2005 年在香港上市,當時收益約1,300 億(人民幣,下同)。
到金融海嘯前升至約2,700 億,而2009 年金融海嘯影響很少,只令營業額倒退不足1%,其後重搭升軌,每年穩步增長,至近年收入約7,000 億。
近年增長力有減慢情況,相信在長遠,仍有基本增長力,但不是高增長。
--內銀股的風險--
【圖1】--建行按行業劃合的貸款及不良貸款分布情況
【圖2】--建行按產品類型劃分的貸款及不良貸款分布情況
內銀股其中一個風險就是壞賬問題,這令市場對內銀股的估值不高,只有幾倍的市盈率,最主要就是反映壞賬的問題。
建行的公司類貨款過半,當中分散在各行業,而每個行業在不良貸款率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建行的貸款中,佔比較多的行業是製造業,不止佔了貸款近一成,當中的不良貸款率更超過7%,所以當製造業出現較大的不景氣時,對建行會造成較大的盈利打擊,這點不得不注意。
近年中國經濟已比過往年代弱,企業出事的機會提高,所以往後的問題可能加大。
不過,建行始終有一定質素,情況不會太差,同時,市場上的估值已考慮這些因素,所以市盈率只有個位數仍是合理水平。簡單來說,就是股價已反映了相關因素。
至於近年的內房負債問題,都會對內銀的資產質素略有影響,但情況就未算嚴重,只會對建行股價有中短期影響,長遠就未有核心性影響。
【圖3】--建行不良貸款率
--比較4 大國有銀行--
若比較其他內銀股,建行的ROA 及ROE 與工行相約,及比中行及農行為佳。
建行近年ROA略為回落,正反映中國經濟放緩,以及當中壞賬問題所帶來的影響,由於中國經濟仍有放緩之勢,故相信回報率有可能進一步回落。而ROE仍處理想水平, 但不得不注意的是,回報率正下跌中。整體來說,建行及工行的賺錢能力較佳,但回報率下跌是不利之處。
而建行的盈利大致保持增長,成績不錯,就算金融海嘯期間都能保持增長,可見對其沒有甚麼影響。
建行的盈利增長,其中一點是受惠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帶動商業活動及民間借貸增長。故中國經濟進入較低增長年代,難免對建行造成影響。
另外,建行的壞賬問題,亦會對其造成風險,不過整體來說,建行仍有一定質素。
--綜合分析--
內銀股中,建行及工行可說是較有投資價值。綜合來說,建行是不差的企業,擁有品牌,以及有龐大網絡及客源基礎,相信在擴展業務時甚為有利。可算是有一定的質素,有長線投資的價值,加上有一定股息,長線持有及收息都可。
不過,中國經濟放緩以及內銀壞賬問題,都對此股造成風險,由於市場明白這些風險,所以對其估值不高,市盈率常處5倍左右的水平,正正是反映這些因素。
因此雖然個位數的市盈率看似吸引,但卻只處合理的水平。而另一分析指標就是股息率,由於股息有可能下跌,加上當中的風險問題,故要不低的股息率,才算是合理。
另外,建行由於規模已大,增長力不強,因此不要對股價太有期望,只能視為收息股。
--投資策略--
現時建行的市盈率、股息率都合理,反映現時股價在合理區約中間水平,投資作長期收息,適合,但就不要對股價有太大期望。
現時投資者可以分注投資,作為收息股長線持有,雖然中短期股價不會強,但如果投資者以長線收息作為目標,可以的,現時有6.5%股息,其實有一定吸引力。
最後投資者要注意一點,銀行業是較特別的行業, 本質上不是無風險,所以不能將過多資產集中在銀行股,銀行股行業佔股票組合不建議超過30%。因此,建行可以是收息股組合其中一隻收息股,但也不能過度集中。
(本人為證券業持牌人士,未持有上述股票。上述文章只是企業分析,並不構成任何投資邀約,投資者在投資前,請自行花時間研究企業,才決定是否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