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富財經 Quamnet.com Logo
林子俊 Colin Lam
2019-02-25 01:12:00
大灣區概念股,煙花閃爍還是細水長流?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在本周出臺,公佈了多項指引和願景,中港兩地相關題材股紛紛上漲甚至漲停(A股)。然而潮水來的快退的也快,隨著市場熱度冷卻,部分股份價格已經出現回吐。

大灣區規劃並不是一個短期的政策,而是長遠規劃。第一階段到2022年打好連接灣區各城市的基礎,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第二階段2035年打造更多基建以及便民措施,實現高水準互聯互通。換言之,部分行業和板塊將會長期受惠,而部分行業或需要待大灣區的發展到一定水準才有真正幫助。因此在投資的部署方面,需要考慮到灣區發展的不同週期。

金融和基建先行

和其他由產業聚焦,政策輔助的灣區如東京灣區、紐約灣區不同,粵港澳大灣區由國家政策主導推動。肩負著人民幣國際化、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以及創新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重任。除了政策支持外,金融和基建將會在灣區發展的前中後階段持續受惠。

金融方面,無論投資、融資還是人民幣業務,都離不開銀行的支持。相對於國內“四大行”業務遍佈全國,中銀香港(2388.HK)和恒生銀行(00011.HK)深耕香港本地和跨境融資,受惠程度有望加強。目前中銀香港和恒生銀行股息率接近4%,雖然股價近期反彈,但依然有不錯的值博率。

基建板塊方面,在珠三角地區港口建設、跨海大橋擁有較大份額的中交建(1800.HK)以及機場建設工程出色的中鐵建(1186.HK)相信最能受惠。隨著香港基建專案推進以及香港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規劃落實,港澳基建市場市場具有較高份額的中國建築國際(3311.HK)同樣值得關注。基建的原材料股方面,華潤水泥(1313.HK)和海螺水泥(914.HK)在大灣區的市占率較高。

物流具備想像空間,唯獨陰霾未散

人流、物流、資金流的互聯互通是大灣區發展重點。其中物流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7年,廣東省全年實現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82萬億元人民幣,占全國比重為24.5%。如果再算上香港貿易中心每年8萬億左右的進出口(含轉口)貿易額,大灣區有望成為我國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基地。

可以預料到的是,隨著基建的完成,粵港澳之間的貨物往來和人員的來往將會越發頻繁。兩岸三地物流相關股份在港股不乏選擇,陸運的港深鐵路(525.HK)和深圳高速公路(548.HK);港口運輸的珠江船務(560.HK);航空運輸的中國南方航空(1055.HK)都有望受益。唯目前中美乃至全球的貿易風險仍未完全解除,環球經濟增速放緩和消費需求減弱都對物流貿易題材的企業帶來陰霾。

房地產和消費,旺丁才旺財

伴隨大灣區的發展規劃公佈,廣東擁有土地儲備的房地產企業股價也一度出現上揚,如越秀地產(123.HK)和佳兆業集團(1638.HK)均錄得個位數百分比升幅。也有分析認為香港大眾消費企業如大家樂集團(341.HK)、大快活(52.HK)和莎莎國際(178.HK)有望從中受益。

確實房地產和消費公司業績的好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該區域有沒有大量人口流入。簡單的經濟學供求理論,假若一個城市或區域湧入大量的消費者,在供應有限的前提下售價和交易量都有望上升。唯如開篇所述,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第一目標是2022年,第二目標是2035年,在協同效益未產生之前,相信難以吸引大量高消費能力的人口湧入。事實上由於樓價高企,不少城市都加快推地推盤,中國一線城市的樓價已經出現“滯漲”現象,難以單靠還沒有具體落地政策的大灣區概念支撐相關板塊股票股價節節上升。

創新與科技百花齊發

在本次推出的規劃綱要中,創新一詞總計被提出139次。綱要提出,灣區將“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為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提供支撐”。撇除過度和轉折助語,創新是規劃綱要中被提及最多的詞,很大程度反映了政策對科技和創新的傾斜。

目前紮根大灣區的科技公司(尤其是深圳)多不勝數,涉及各行各業。比較大的如比亞迪(1211.HK)等。還有一部分傳統企業如廣汽汽車(2238.HK)也表示會提升研發能力。雖然規劃有特別指明支援智慧製造、人工智慧、大資料和環保科技,但牽涉面相當廣,因此目前下注哪一間公司會特別受惠,、恐怕言之尚早。尤其是科技股的估值並不算便宜,歸根到底還需要“打鐵自身硬”才能在大灣區發展中捕捉更多機遇。

結論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是未來3年甚至13年港澳和廣東省多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重點,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也非常深遠。唯獨任何的企業發展都離不開經濟規律,落地到投資決策歸根到底還是看企業的盈利和對股東的承擔。

部分企業借勢炒作無法避免,如果投資者只是想短炒一波,姑且跟風無妨。但如果是想作為價值投資決策的核心思路,投資者應該認真思考究竟什麼行業和企業,在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分享大灣區建設和發展的紅利。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沒有持有上述股份